搜索

2500萬年前大型棕櫚葉片化石為青藏高原抬升曆史提供新證據

发表于 2025-11-02 14:07:28 来源:中國銀行
西藏似沙巴棕 Sabalites tibetensis T. Su et Z.K. Zhou
西藏似沙巴棕 Sabalites tibetensis T. Su et Z.K. Zhou
棕櫚化石發掘現場
棕櫚化石發掘現場
倫坡拉盆地棕櫚化石產地航拍圖
倫坡拉盆地棕櫚化石產地航拍圖
古生物科考隊與藏族同胞在倫坡拉盆地野外工作合影
古生物科考隊與藏族同胞在倫坡拉盆地野外工作合影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 蘇濤):3月7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蘇濤研究員、周浙昆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國際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發表了關於產自青藏高原中部,距今約2500萬年的大型棕櫚葉片化石的相關科研成果,為青藏高原抬升曆史提供了新的證據。這是中國科學院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以來的一項重要科研成果。
科研人員在藏北倫坡拉盆地距今約2500萬年的地層中,采集到了這一珍貴的葉片化石標本,整個標本長度達到1米,葉脈清晰可見,是目前青藏高原地區最年輕的棕櫚科化石記錄。全球現生棕櫚科植物共有2500多種,主要分布在全球熱帶地區,僅有部分種類分布於亞熱帶地區,像現在青藏高原中部這樣高海拔的地區,棕櫚科植物完全不可能存活。科研人員結合現在棕櫚科植物分布區分析了製約棕櫚科生長的最冷月均溫等關鍵氣候要素,並利用古氣候模型模擬了13種不同的地形地貌情景,表明在2500萬年前,生活在西藏中部的棕櫚,分布的海拔高度不超過2300米,生活的地形地貌極有可能是一種東西向的峽穀,峽穀兩側為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這一峽穀地貌直到新近紀(約2300萬年)才逐步消失變成如今的高原。關於青藏高原隆升的時間和幅度,不同的專家學者依據不同的材料,得出不同的結論和觀點。曾經有外國學者利用同位素分析認為,倫坡拉盆地在3500萬年前已經接近甚至達到了現在約4500米的高程,而棕櫚化石的發現表明當時青藏高原尚未完全形成,中部存在一個東西向的大峽穀。這一發現將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曆史推後了至少約1000萬年。這一發現也為認識青藏高原地形地貌的形成演變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聯合組成的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隊,在人跡罕至、海拔近五千米的青藏高原核心地區開展了多次野外科學考察,陸續發現了多個新的、不同地質時期和地點的化石生物群。此次報道的大型棕櫚科葉片化石,與之前報道的該生物群中的攀鱸、椿榆、欒樹等,表明地質時期的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遠比現在要高很多,正是由於高原抬升所引起的環境變化,導致許多物種在這一地區逐漸消失。科研人員正在係統性地開展相關研究,以期逐步認識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樣性變化曆史以及古環境的變化過程。
相關報道:版納植物園棕櫚化石研究發現成績喜人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環境教育中心 楊振、玉最東、劉光裕):3月7日,版納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蘇濤研究員、周浙昆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國際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發表了關於產自青藏高原中部,距今約2500萬年的大型棕櫚葉片化石的相關科研成果,為青藏高原抬升曆史提供了新的證據。這一發現將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曆史推後了至少約1000萬年。
伴隨著棕櫚化石研究論文的發表,科學傳播內容在線上、線下同步推出,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呈現兩翼齊飛局麵。文章在線發表當日,研究成果在中央電視台中國新聞和朝聞天下欄目播出;新華社的通稿被36家媒體轉載;研究成果報道和視頻登上中科院官方網站頭版;藏北最後的棕櫚樹科普文和神秘的棕櫚化石科普視頻在微信、微博和網絡上廣泛傳播。
當天,蘇濤來到環境教育中心活動現場進行現場講解。現場展示活動以研究成果海報、大箬棕(與棕櫚化石接近的現生棕櫚)葉片實物、棕櫚化石生活在同時代的動物攀鱸活體展示、神秘的棕櫚化石科普視頻及央視報道視頻播放等多種形式開展,展示內容受到來園參觀公眾的關注和認可。
相關報道:“一葉”揭開青藏高原年輕時的模樣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嶽冉冉、張璽):我國科學家在青藏高原中部發現了一片距今2500萬年的棕櫚葉化石,根據對這一化石的研究,科學家推測出了青藏高原年輕時的模樣,同時也將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史推後了至少約1000萬年。該成果於北京時間7日淩晨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進展》上。
該化石是中國科學院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時發現的。科考隊在藏北倫坡拉盆地距今約2500萬年的地層中,采集到了這一葉片化石。整個標本長度達1米,葉脈清晰可見。
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蘇濤說,全球現生棕櫚科植物共有2500多種,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可以說它們在高寒高海拔地區根本無法存活。能在青藏高原發現棕櫚科植物化石,實屬罕見。
研究人員結合現生棕櫚科植物分布區,分析了製約其生長的關鍵氣候要素,並利用古氣候模型模擬了13種不同的地形地貌情景後,推測出了青藏高原年輕時的模樣。
在2500萬年前,青藏高原的中部有一條東西向的峽穀,峽穀裏生長著棕櫚,而峽穀兩側則是海拔約4000米的高山。“這一峽穀地貌直到約2300萬年前才逐步消失,青藏高原中部的海拔逐漸抬升,並超過了4500米,最終變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高海拔荒原。”蘇濤說。
關於青藏高原隆升的時間和幅度,學界有不同觀點。有學者曾用同位素分析,認為青藏高原中部在3500萬年前已經達到了接近現在約4500米的高程。
棕櫚葉化石的發現將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曆史推後了至少約1000萬年,也為學界認識青藏高原的形成演變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
該成果由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同完成。
相關報道:青藏高原發現棕櫚葉化石 為其抬升曆史提供新證據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新社昆明3月7日電 (胡遠航):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科研人員在青藏高原中部發現了一片距今2500萬年的棕櫚葉化石。棕櫚化石研究表明:2500萬年前,青藏高原尚未完全形成,中部存在一個東西向的大峽穀。這一發現將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曆史推後了至少約1000萬年。
該研究成果由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研究員蘇濤、周浙昆領導的研究團隊完成,於北京時間7日淩晨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進展》上。這是中科院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以來的一項重要成果。
據介紹,科研人員是在藏北倫坡拉盆地距今約2500萬年的地層中,采集到了這一珍貴的葉片化石標本。整個標本長度達到1米,葉脈清晰可見,是目前青藏高原地區最年輕的棕櫚科化石記錄。
資料顯示,全球現生棕櫚科植物共有2500多種,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僅有部分種類分布於亞熱帶地區。像現在青藏高原中部這樣的高海拔地區,棕櫚科植物根本無法存活。
科研人員結合現生棕櫚科植物分布區,分析了製約棕櫚科生長的最冷月均溫等關鍵氣候要素,並利用古氣候模型模擬了13種不同的地形地貌情景後推測:在2500萬年前,生活在西藏中部的棕櫚,分布的海拔高度不超過2300米,生活的地形地貌極有可能是東西向的峽穀,峽穀兩側為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這一峽穀地貌直到約2300萬年前,才逐步消失變成如今的高原。
事實上,關於青藏高原隆升的時間和幅度,學界有不同觀點。有學者利用同位素分析認為,倫坡拉盆地在3500萬年前已經接近甚至達到了現在約4500米的高程。而棕櫚化石的發現表明,當時青藏高原尚未完全形成,中部存在一個東西向的大峽穀。這一發現將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曆史推後了至少約1000萬年,也為認識青藏高原地形地貌的形成演變,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
據悉,近年來,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隊在青藏高原核心地區野外科學考察,陸續發現了多個新的、不同地質時期和地點的化石生物群,包括攀鱸、椿榆、欒樹等,表明地質時期的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遠比現在要豐富,正是由於高原抬升所引起的環境變化,導致許多物種在這一地區逐漸消失。
相關報道:一片棕櫚化石的發現讓3500萬年的青藏高原“減齡”1000萬年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新華社(嶽冉冉):一片棕櫚化石的發現,讓3500萬年的青藏高原一下“減齡”了1000萬年。
這一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7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科學進展》上。它不僅改寫了青藏高原隆升的時間,也讓人們得以窺見青藏高原的“青春”。
時間回到2016年8月4日上午10點。
海拔4600米、青藏高原中部的倫坡拉盆地,中科院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古生物隊正在發掘化石。“大家快過來!”隊員黃健招呼大家,他指著自己剛挖出的半塊化石葉片問:“這是棕櫚嗎?”
化石還有一大半埋在岩層中,僅從暴露部分看,扇形的葉片像極了棕櫚,底部似還有葉柄相連。之後的4小時,團隊所有人都投入到這一發掘中。化石終被完整取出。
“這肯定是個大發現!”有人篤定地說。
但環顧四周荒原,僅有寸草,不見大樹。“高大的棕櫚怎麽可能出現在這?”研究員蘇濤的提問讓所有人沉默了。
這是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組建的團隊第五次來到倫坡拉。領隊之一、研究員周浙昆並沒有把這次發現看作是運氣。他認為,古生物學雖以發現化石為基礎,具偶然性,但卻蘊含必然。
“化石是人們一榔頭一榔頭敲出來的,如果棕櫚在那兒,總有一天會被發現。就像倫坡拉盆地,我們在這科考了五年,有人更是來回十幾趟,每趟都待半個月以上。但凡有一次放棄,都不會有這一發現。”周浙昆說。
棕櫚,是典型的熱帶風情植物,全球共有2500多種,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那麽,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平均氣溫低於0℃的“世界屋脊”,緣何會出現棕櫚這樣的熱帶元素?
解讀這一問號,團隊又花了近三年。
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亞洲乃至全球最重要的地質事件。它的隆升改變了亞洲的大氣環流、地形地貌、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格局,而何時隆升、如何隆升成為最核心的問題。
通過查閱已有的年代學資料,團隊很快得出這塊化石有2500萬年曆史。但關鍵問題是,25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中部究竟有多高?
目前,重建古高程的方法主要有非生物法和生物法,但需要足夠多的葉片形態化石才能得到關鍵的古熱焓值,僅憑一片化石,無法重建。
有人提出:如果用化石點溫度、海平麵溫度、氣溫直減率,再用公式可得到該地區高程。但看似簡單的三個數據,獲取難度卻非常大。
在不斷試錯中,團隊終於找到了破解法——先找棕櫚化石最近親緣種的生態幅,再用生態幅與模型模擬相互驗證,推測出古環境和古高程。
為此,團隊收集了上萬條現代棕櫚分布數據,再利用棕櫚生存的重要限製因素——最冷月均溫不低於5.2℃,設計出13種不同高程峽穀和平原的情景。之後,模擬各情景下的年均溫、最冷月均溫、青藏高原當時的溫度直減率,來推測當時棕櫚生存的古高程。
最終,團隊得到了一個最符合邏輯的結果,並推翻了“青藏高原中部在3500萬年前已達到接近現在約4500米高程”的流行觀點。
在中國科學家的抽絲剝繭中,青藏高原的“青春容顏”逐漸顯露——
25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有一條東西向的峽穀,峽穀底部是深邃的湖泊,湖裏遊翔著攀鱸(一種現今分布於熱帶的魚),湖水拍打著岸邊的香蒲和蘆葦,不遠處是高大的棕櫚樹和犀牛,峽穀兩側是海拔約4000米的高山,兩岸的山坡分布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山頂是針葉林。
“這一峽穀地貌直到約2300萬年前才逐步消失。隨著印度板塊的持續擠壓,當最後一株棕櫚樹倒下時,峽穀被填平,高原緩緩升起,巍峨的青藏高原主體最終形成。”周浙昆說。
這一發現不僅將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史推後了至少1000萬年,也為學界認識青藏高原的形成演變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
“正是出於對一個科學問號的好奇,才有了讓我們去尋找曆史歎號的動力。”蘇濤用一句話對這個成果做了總結。
随机为您推荐
文章排行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2500萬年前大型棕櫚葉片化石為青藏高原抬升曆史提供新證據,中國銀行   sitemap

回顶部